思維格局的差異: 結構化 [ SELFHACK ]
原圖 - unsplsh

思維格局的差異: 結構化 [ SELFHACK ]

自然界本身就是凌亂的,所以在物理學上面提出了一個熵Entropy,又稱作亂度!! 是一種度量零散程度的一種指標越凌亂的時候,熵越大,反之越整齊的時候,熵越小。那這跟今天所要探討的思維格局有什麼關西呢,這關係可大了!!!簡單的說:

『將抽象的概念具體結構化出來』

就是本文章最重要的概念
白話的說就是,『將凌亂的東西整理好!!!』,由Entropy可以知道,如果什麼事都不做的話,Entropy會自動趨向變大,因為自然界會有自動擴散原理,所以你當什麼事情都不做的,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凌亂,當你握起一把米,放開之後,米會亂著散開,這就是Entropy。而當你要把Entropy變小,你就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跟能量。
而人類一直都是在逆著自然做事成長,舉例來說,大多數的文件與資訊都是散在世界上的,所以研究員要花時間去歸納與收集,最後變成知識分享給大家。那如果套用在工作上面呢?
沒錯,在工作與職場上面,能夠將零散資料與訊息重組成結構化資訊的人,就是這職場上所需要的工作者;而能夠將自己結構化的資訊,擴散給更多人使用,並且依循結構化規則的人,就是管理者。工作者與管理者的最大差別,就是結構化程度與規模,而結構化就是一種管理。

  • 工作者:把自己的事情管理好(結構化)
  • 管理者:把自己的事情管理好並輸出,讓每個人都建立好的自我管理習慣(共同結構化)
  • 企業家:就是能夠用大結構(公司理念、制度)把小結構(人)結構化的人,這也是企業家稀少的原因!!!!

好的工作者 = 好的管理者

好的工作者帶領團隊廝殺戰場,可能會全軍覆沒,因為他會管理(結構化)好自己的事情,但不會輸出,讓團隊跟著管理好自己


好的管理者 = 好的工作者

或許能力、資源不夠,所以不能做到100分,但能夠做到85分的結構化,並且擴散出去,就能夠讓整個團隊一起前進,而好的管理者依定是嚴謹的工作者


而不論做哪一種工作,其實最後都是在做結構化的事情,如果你是PM,那你就是將客戶需求結構化之後與內部團隊一起討論;如果你是業務,你就是將產品結構話之後說給客戶聽;如果你是工程師,那你就是將需求結構化給電腦運行。
從上面的這些順序來看,其實就能夠明白,越接近自然界的結構化程度也越難,這就是為什麼頂端的業務員、BD、PM會這麼少的原因了。
所以一份工作的價值,其實只要看他手中能結構化的影響範疇由多大,就可以知道那是多摩重要的工作了,可以藉此衡量。而思維其實也是如此,從一個人具備結構化思維,就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思維深度。
以下就分享一個結構化思維的練習方法:
大體上抓緊一個原則:

『將無法量化的資訊先質化(寫成論述)再量化(index)

用個簡單的情境,將這個過程展現出來,我們就說說以前在學校時候考試前的樣子吧!!
學生時代,將上課、分享內容做成筆記(資訊收集),用自己的話整理出來寫筆記(內化整理),再來摘要,挑出精隨去整理(質化處理),整理完訂出理論與關鍵的考古題(量化處理),再依循同樣的路走回去一遍(反覆過濾) !!!


一位好的工作者,大概就到上述的程序了,而管理者呢?把上述的事情逆向在處理一遍

『結構量化後再論述成質化→成一套論點→用一般人的語言推廣出去』


其實結構化的過程就是如此簡單,說起來很容易,但是必須反覆練習,概念上其實在學校裡老師們都一直都有在教,但是真實社會在應用的時候,往往很多人在資料整理這裡就掛點了,更不用說後面,因為大多數人在學校的時候都是接收已經整理好的資訊,故之後就不會了。
結構化是將零散的單位聚集起來,再有系統、邏輯地將單位分類、排順序,到目前為止是收斂,發散則是根據收斂得到的結果與核心概念,用自己的話闡述,更進一步對不同人說話,就以其對應的語詞說話,達到有效溝通。這樣的流程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學會,必須時時練習。

試著將抽象與凌亂的事物結構化,當這項能力越大,你所擁有的社會能力就越大

最新文章
更多馬克凡
ADs
Close Menu

立即訂閱

加入電子報,你將第一時間收到…

  • 自我成長、管理領導、實戰內容
  • 最新直播、活動資訊
  • 不定期手稿筆記大放送

再加贈50頁學習4步驟實戰小手冊!